近日,第八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和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和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中委会,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并由我院承办。来自全国57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单位的240余位参会代表前来参会。
会议学委会主席、复旦大学穆穆院士,学校党委副书记乔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及我院院长李宏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段晚锁研究员主持。穆穆院士致闭幕辞,闭幕式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张瑞岗主持。

学委会主席、复旦大学穆穆院士致辞

学校党委副书记乔彪致辞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致辞

学院院长李宏致辞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段晚锁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会议共进行13个大会报告。其中,复旦大学穆穆院士作了《AI大模型时代关于“蝴蝶效应”的若干思考》大会报告,地球系统模式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和国家气象中心科学主任朱跃建教授作了《浅谈“完备的预报”》大会报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研究员、复旦大学李昊教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im Li教授、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云南大学陈文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吕健教授、中山大学吕建华教授、复旦大学梁湘三教授、中山大学范可教授分别以《大气阻塞的非线性多尺度理论:从气候变化到极端天气》、《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伏羲气象大模型》、《全球降水变异性的变化》、《Two-way interactions between synoptic and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ies – insights from observational data diagnoses》、《显生宙大洋经向翻转流演变》、《冬季北极变暖导致欧亚变冷的观测证据和非线性涡流反馈机制》、《ENSO影响东亚气候在前冬和后冬的差异及机理探讨》、《Optimal control of polar sea-ice near its tipping points》、《罗斯贝波和行星尺度环流扰动传播的变与不变:方法和机制》、《Forecasting the sudden turning typhoon tracks through information flow-based causal deep learning》、《近几年极端事件及气候预测》为题作大会报告。

穆穆院士作大会报告


朱跃建教授作大会报告 罗德海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李昊教授作大会报告 周天军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Tim Li教授作大会报告 胡永云教授作大会报告


杨修群教授作大会报告 陈文教授作大会报告


吕健教授作大会报告 吕建华教授作大会报告


梁湘三教授作大会报告 范可教授作大会报告
会议还包括了以非线性大气动力学、非线性海洋动力学、天气气候动力学、天气气候可预报性、多尺度相互作用、气候预测为主题的分会场报告70个。会议期间展示高质量墙报汇报34个,经墙报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选出10个优秀墙报。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中的非线性问题与人工智能”进行研讨,就大气、海洋及相关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最新观测和理论研究中的非线性问题,非线性数学物理方法新进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共同探索非线性大气—海洋系统中的新现象、新规律,为破解该领域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更多兼具政策价值与学术高度的新见解、新方案。同时,也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交流,高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以更好服务国家气候治理与生态保护。

会议合影